浅谈初中生物理兴趣的培养(初中生物兴趣实验)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动机中最能动的因素,能显著影响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对于物理教师来说,认真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对于学生来说,物理学习兴趣能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物理。学生学习兴趣从激发、调动,并能持续保持下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究。
初中孩子教育进入了关键时期,都有一句话说青春期对上更年期,当父母的如何教育初中孩子呢?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会手把手的教家长如何应初中孩子的各种教育问题?
关键词: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持续性
一、上好物理第一课
物理对刚接触这门课程的初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学科,如何引导他们走入物理学习的殿堂,明确物理是一门怎样的课程,进而对物理产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一定要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实验演示等,上好物理第一课。比如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列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为什么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等,拉近学生与物理学科的距离,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学习物理学科产生兴趣。
二、注重问题式导入
初中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大多还处在直接兴趣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运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以问题方式导入新课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如:学习《长度测量》前问: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习《大气压》前,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前,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前,为什么灯泡会发光?由这些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设计成问题导入新课,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巩固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而在学习《压强》后又可提问:表演气功的大师,为什么在胸前放一块石板,再用铁锤敲打?或躺在布满铁钉的木板上睡觉,这时可让学生想,若是一根铁钉,这位大师他还敢睡在上面吗?学习摩擦力后提出“假如没有摩擦力,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让学生展开联想,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愿望。
三、做好每一个实验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既能清楚地引入相关概念,顺利地推论出相应规律,引导启发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机械能转化时,教师用细绳的一端系住一把铁锁头,先将铁锁头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鼻子,然后放手,使铁锁头摆动起来,这时很多学生都会替老师担心,生怕铁锁头会碰到老师的鼻子,但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铁锁头并没有打到老师的鼻子。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问铁锁头为什么不会打到老师的鼻子呢?这为学习机械能转化做好了准备。由于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在长度测量教学中,让三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公开,当三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三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创造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教学良机。
在具体物理教学中,除了教材中的实验外,教师还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做一些简单实验,并鼓励学生课后自主设计一些小实验。另外还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还可将演示实验,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等电化教学设施的再显性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通过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学会阅读和理解
阅读和理解在物理学习中十分重要。在阅读物理教材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相关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如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这里“竖直”就是关键词。
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概念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观察用脸盆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坐公共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百米跑步时,想突然停下来会发生什么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另外可以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物理学史,物理学家的小故事如:“牛顿思索苹果为什么总是向下落”、“阿基米德是如何辨别王冠真假的”、“死海为什么不死”、“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能把地球撬起来”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家的尊敬与热爱,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等,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鼓励求异和创新
在物理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设置问题,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尽量发挥其创造性。
如:在串、并联电路实验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光,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存在吗?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就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伏安法测小灯泡功率”实验非常重要,历年中考也经常考到。在复习中通过几个不同的例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最后让学生比较不同例题,找出其解题过程的类似之处。通过学生讨论,老师点拨,总结出这类题目的共同点:“三个要素”和“两个状态”。“三个要素”指电源电压、小灯额定电压(或额定电流)、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两个状态”指初始状态和正常发光状态。找到了规律后再加以引伸和拓展,提出诸如“三要素中缺电源电压该怎么办”之类问题,让学生自编题目研究解决。课后,老师只需要布置几个不同类型的练习加以巩固就能使学生掌握这类题的解法。这样不用大量练习,学生掌握快、效率高,思维能力得到了拓展,学生遇到类似的题能作到举一反三,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了。
六、联系生活与科技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物理与生活、科技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过去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学习了家庭用电内容后,教师可安排指导学生在家中观察电路,利用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电线接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并会选用。此外,还可安排学生根据家用电器的数值,算出家中各种电器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等。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建筑工地等地去观察,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所学物理知识。如学习“浮力”后,可上网查询船舶上标着的“吃水线”,搞清轮船的排水量是怎么回事。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到建筑工地去看看大吊车,看看它哪部分是杠杆,哪部分是轮轴,哪部分是滑轮组,然后进一步观察这些部分是如何协调运用的。学习了现代通信技术后就可让每位同学在课余时间,或是在信息课上建立自己的邮箱并给老师发一封信,还可让他们进入物理学习网站了解自己想知道的物理知识。平时让他们多看科普方面的书籍,搜集近代的物理知识。如高温超导、磁悬浮现象、纳米技术、卫星导航、5G通讯技术等。把物理学科与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得以持续,更能帮助学生树立起献身科学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小结:物理学科是一门非常有趣而实用的学科,只要教师能上好物理第一课,善于问题式导入、重视实验与探究、指导阅读和理解、鼓励求异与创新、联系生活与科技,就会激起初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教师再结合物理学科特点,通过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就能使学生这种学习兴趣转化为持久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