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处在叛逆期应该怎么与孩子沟通(如何与叛逆期的孩子有效沟通)
孩子的“叛逆”有原因
高中孩子心理建设,进入青春后期的孩子,孩子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如何帮初中孩子做好心理建设,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在直播课里青春期孩子心理特征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家长需要系统学习来引导陪伴孩子度过青春期,做好高考的心理建设。
孩子太小听不明白
在日常交流中,有些家长会给孩子详细解释某个任务背后的深层原因,希望说过之后自己的孩子就能领悟,却很容易忽略他们未发育完全的大脑和成年人不一样,接受不了过多的信息。
特别对于年龄更小一点的孩子,家长话语中的信息量可能太多了,他们看似不听,实际上是不理解成年人嘴中蹦出的一长串字符。
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2-7岁的儿童逐渐拥有了在头脑中构建世界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局限性的,不能进行可逆运算,也无法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世界。
也就是说,父母使用非常详细的口吻对某事进行冗长地解释,只会淡化重点,让孩子们在一团迷雾中徘徊、抓不住关键,不如直接给出关键点。
例如小孩子没有跟家长讲,自己跑出去玩,家长发现之后着急上火,找了半天才找到。这类的事件发生后,父母与其和孩子长篇大论外面有多危险,不如直接告诉TA出去玩之前,要让家长知道。
孩子越大越不听话
与上述的情况不同,有些家长则会反馈,孩子小时候还很乖巧,随着一天天长大,反而翅膀硬了?
皮亚杰曾总结过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特点,5-8岁的孩子经历的叫作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错的,是坏孩子。
而八岁以后的阶段,随着心智发展,儿童不会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撼动的,而把它看做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他们会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包括父母)之间是平等的,规则也不该是父母的单方面要求,会开始追求公正的、人们互惠的平等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看似父母的权威开始下降,但实际上代表着孩子的心智一点点开始成熟,在不断调整和适应自己和周边社会的关系。
四种与孩子良性沟通的小技巧
考虑时机
许多父母都是这样,脑中闪过一个念头,就会立即想和孩子进行交谈,并被倾听。这不是不行,只是作为父母,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和孩子交流的时机。
当孩子处于自己专属活动中时,不如静候片刻,确保孩子空出时间,并有足够注意力准备好倾听,再展开交流,这时对话的效果也会更佳。
父母可以试着这样展开,“宝贝,我看得出你现在很忙,几分钟后我们可以聊聊天吗?”这样做,用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表示尊重了TA的时间,也用自己的言行树立了榜样。
交流中使用重复
重复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交流技术,当你提起的信息非常重要时,可以通过重复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表达情绪的时候(哭泣、扔东西、大喊说“我讨厌你”),可以通过用言语道出孩子的情感体验,并重复一定的次数,比如“妈妈猜你很难过/生气/无奈/委屈….是不是?”让TA知道自己的行为被看见了,自己的情感被接纳了。
当你发现孩子们在谈话中分心时,也可以让他们重复刚刚对话的内容,拉回注意力,确保他们的心思没有偏移。
当然,父母也应该在日常活动中积极倾听孩子的想法,给予适当的正向反馈。最终,孩子也能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提供选择
当父母想给孩子一个指令或要求他们做某事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力。例如,不要直接说穿上你的睡衣,而是问他们是想穿红色睡衣还是蓝色睡衣,用柔和尊重的语气取代冷冰冰的命令。
相比没有选择的指令时,他们会对自己所拥有的选择更加感兴趣,也让他们觉得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控制权。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自己不再只是服从指令,而是在主动参与。
任何时候家长都可以给自己的孩子一个选择。允许他在父母的支持和指导下做决定,可以学习如何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判断,有效地锻炼他们的决策技能。
尝试轻柔的身体接触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倾向于以不同的方式学习,当父母同时使用口头信息和适当的触摸时,不仅可以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接纳,被爱护。
在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我们可以在交流时采用不同的身体接触方式:比较小的时候,可以握着孩子的手,或者把孩子抱在怀里缓慢的走动。大一些之后,父母可以用手臂环住他们,或轻轻拍他们的肩膀,以增强与孩子交谈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交流中,不那么温和的身体接触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父母需要确保自己的抚摸策略是温和的、深思熟虑的,并传达了爱与尊重。
目光平视
在交谈过程中,父母可以蹲下或坐在地上,将目光降低到和孩子视线齐高的地方,让他在交谈中能直接和你平时。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仅可以确保您得到孩子的全部注意力,还可以教孩子良好的举止,并在有人与他说话时以尊重的方式倾听。
当父母自己养成了在孩子说话时认真聆听的习惯,那么当孩子与别人交谈时,他也更有可能这样做。
和孩子一起长大的父母
家庭沟通可能是每个父母必须处理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教孩子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需要时间、耐心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能够付出足够的努力,孩子则更有可能成为积极的倾听者和良好的沟通者——这将使他们的余生受益。
但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对于一些没有那么幸运,能够在尊重、接纳、和谐家庭中长大的父母来说,使用上述的养育方式并没有那么容易。
1、接受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控制子女的现实
孩子在他律之前的阶段,需要依靠父母生存,这时的家长能够拥有绝对的权威,让孩子言听计从。但随着孩子成长,自我意识的萌发,他会开始追求公正、互惠的平等关系,父母迟早会失去让孩子完全听从的能力。
尤其当孩子闹脾气、拒绝接受来自父母的指令时,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不尊重自己,因此伤心难过。
这可能和隐藏在他们观念中的一个固有思维有关:如果不能完全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就不可能获得一个“幸福家庭”和“美满人生”。这个固有思维并不正确,我们并不需要完全控制孩子或者家人的行为,才能让这个家庭和谐美满。
事实上,我们也没有能力控制任何个体。当家长抛却了这个错误的思维之后,才能意识到孩子健康成长并不需要自己的完全掌控,也会因此减少很多心理上的负担,在育儿的道路上轻松许多。
2、保持冷静,并认可当下取得的进步
很多时候,当孩子不服从家长管教时,父母的情绪就会难以压抑,火气从喉咙直达大脑,负责逻辑思考的神经通路将会关闭,而出发点的善意都会被我们抛之脑后。
在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尽量保持冷静和克制,不要大喊大叫或以愤怒的语气谩骂。两大原因:第一,父母的生气是在向孩子表明自己无法控制自身的行为,而他拥有促使你失控的关键。第二,虽然发怒或生气的言行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镇压住孩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技能最终会失去效力。
父母学习抵制愤怒的这个理念,需要巨大的耐心、自制力和决心。这不是一条单行道,有时家长会做得更好,而其他时候家长会不可抑制地滑向失控或愤怒的一端。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要给予自己鼓励。每当自己控制住情绪,保持住冷静时,可以告诉自己做得很好,继续保持;做得不好时,也不用过于气馁,就像孩子们学习走路一样,过程中的错误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天下父母的初衷大多是一样的,希望培养一个独立的、适应良好的孩子,TA能够批判性地思考,聪明地分析问题,并为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
那么实现这条路径的方式就不能是让我的孩子盲目地听从和服从,而是将互相尊重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育儿策略中。学着把“爱孩子”和“以爱为名的控制”区别开来,去真实地看见孩子本身,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陪伴,可能是成为好家长一生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