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高中孩子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很多父母会担心孩子学会抽烟喝酒,孩子早恋,纹身,打架等不良行为,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在讲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的直播课,有详细讲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勤俭与孝善。
一、小学生品德的发展
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的奠基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小学生品德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形象性、过渡性和协调性。
1.良好行为习惯(自觉纪律)的养成在小学品德的发展中占据显著地位
在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小学德育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小学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1)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处于从无到有、从依附到独立的阶段,可塑性极大。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在小学生品德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从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来看,小学阶段最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形象性
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尽管原则性、抽象概括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生活经验的特点,容易受到行为情境的制约,离不开直观的感性形象的支持,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处于由具体形象性
到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过程中。
(1)在道德观念、道德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小学生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准确的、本质的理解,但具体性极明显,概括性较差;
(2)在道德品质的判断上,小学生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但常常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3)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道德判断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道德原则所制约,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判断道德行为还不能以道德原则为依据,缺乏道德信念,常常受到外部的、具体的情境所制约;
(4)道德情感的形式,以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和与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感体验为主要形式,抽象的、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有所发展,但道德情感体验的发生离不开具体的道德情境,离不开具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的形象,情境制约性和形象感染性特别突出;
(5)道德动机由具体、浅近、不稳定的动机向抽象、远景、稳定的动机发展,但自觉的、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道德动机,一般只在高年级出现,小学生的道德动机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
(6)小学生的品德行为主要属于依从传统惯例行为,依从社会的风尚,服从集体的决定,顺从成人的要求,独立性、自觉性有一定发展,但离不开具体的要求和外界的监督,其行为方式带有明显的生活经验色彩。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主要体现在:由简单、低级向复杂、高级过渡,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过渡,由生活适应性水平向伦理性水平过渡,由依附性向独立性过渡,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由服从向习惯过渡。
过渡性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它表现在品德心理各要素的发展中。
小学阶段的品德过渡性特点,是品德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的具体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期,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
研究结果认为这个关键期大致在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前后,但是由于教
育工作上的差异,前后有一定的出入。
4.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表现为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
(1)品德心理各种成分之间的协调。
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等是协调的、一致的。
年龄越小,各成分之间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言与行之间、行为与动机之间逐渐出现矛盾和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反映了过渡期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幼稚性、不成熟性,也反映了小学生品德结构发展的不稳定性。
(2)主观愿望与外部要求、约束的协调。
年龄较小的儿童,道德行为较简单,行为表现外露,品德的组成形式也较简单,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掌握范围和程度有限,没有变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行动中往往只能执行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和指令。
他们还缺乏道德经验、道德能力和道德活动策略,道德动机显得较单一,还不会掩饰自己的行为。
道德评价标准正在掌握过程中,还不能客观、有效地评价自己的品德表现,不能按道德原则去调节自己的行为。
但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协调性还是占优势的。
4.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特点
(1)道德信念发展的特点:道德信念初步形成是不稳定的。
一、二年级学生还没有道德信念;
三、四年级学生出现初步的道德信念;
五年级学生开始表现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坚定性的道德信念。
(2)道德判断与评价发展的特点: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律他到律己;从片面到全面;从笼统到具体。
(3)道德动机发展的特点:由服从向独立发展,尽管高年级学生以自觉道德动机占主导地位,但还离不开对成人指令的服从;
由具体、近景向抽象、远景发展,尽管高年级儿童以社会需要作为道德动机的基础,但还离不开具体形象性;逐步产生道德动机的斗争,但激烈的冲突较少。
(4)道德意志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道德意志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方面。
从坚持性的动力来源来看,小学生完成任务主要依靠外部的影响。
小学生的自制力也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刚入学的儿童自制力很差,经常发生违反纪律、捣乱等行为。
从三年级起,儿童的自制力有了显著发展。但由于小学生道德意志薄弱、坚持性差,因而常“明知故犯”“言行不一”。
有时无法抵制诱惑,有时因战胜不了困难,时常做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
二、中学生品德的发展
1.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1)能独立、自觉地按道德准则来调节自身行为
独立性即自律,也就是服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标准和道德原则;
自觉性即目的性,也就是按自己的道德动机去行动,以符合某种伦理道德的要求。
(2)道德信念、理想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中学时期是道德信念、理想形成,并用于指导自我行为的时期。
道德信念的确定大约在15岁之后。
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
道德信念、理想的形成,使中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和自觉性,更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
(3)道德情感发展,理性的道德情感占据主导地位,道德情感的社会性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提高。
中学阶段,直觉的情绪体验明显减少,理性的道德情感逐渐增强。在良好集体的影响下,这种情感增长得更快。
另外,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还体现在道德情感的社会性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提高上。
这些变化包括集体荣誉感的稳定性增强、道德情感的内容正日益丰富、道德情感体验逐渐深刻等方面。
(4)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
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的品德特点越来越明显。
(5)中学生主导性道德动机明确,道德意志力有显著增长
中学生的道德动机逐渐由浅近的、狭隘的动机向长远的、自觉的动机发展,从情境性动机向原则性动机发展。
另外,中学生的道德意志力和控制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从他控到自控、从外控到内控、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
(6)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在中学生品德的发展中逐步养成与道德伦理相适应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既是道德行为训练的重要手段,又是伦理道德培养的主要目的。
从发展趋势上来看,中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一般是在初三前后形成的。
初三以后,道德行为习惯的可塑性降低。
(7)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
中学生是世界观萌芽和形成的时期,世界观既受个体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所制约,又赋予其道德伦理以哲学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具有一致性。
(8)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
中学生的品德结构日趋完善,品德的定向系统和操作系统能协调活动并能根据反馈信息调节自我行为,以满足品德的需要。
2.品德发展由起伏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波动性
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不成熟,起伏不定,表现在:
第一,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
第二,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
第三,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的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
这一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
根据研究,初中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总体来看,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经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教育者应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在德育的内容、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应该遵循发展规律,重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