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学校教育

中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学校教育(如何对待中学生)

误区一:认为学习就是“大力出奇迹”

高中孩子学习到了关键期,高中的学习节奏与初中时完全不同,父母如何帮到高中孩子提升学习成绩,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在讲如何用逆推思维分解学习目标,提升学习效率,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中就有详解的讲解。

真相:学习本身是一门高难度的学问。如果不去学习“学习”这门学问,很可能陷入事倍功半的困境。

不少刻苦的学生,从早学到晚,废寝忘食,黑眼圈一层叠一层,成绩也只能恒定在一个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大力出奇迹呢?难道不睡觉了?难道祷告神灵借点时间?复读生整整多了一年,就一定比高三生考得好吗?

我们都知道,教育学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可以从本科念到博士,从讲师干到教授,足以研究一辈子,可见教育和学习是多么复杂的一项技能

一个司机,如果不学怎么开车,就算给汽车加再多油,还是上不了道。

一个学习者,如果不能改进学习习惯与方法,就算熬再多夜,也难以获得大幅提升。

而且,汽油溢出油箱有危险,睡觉低于八小时伤身体,真的值吗?

 

固然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可是在山路上走的速度,也很重要

误区二:动作上学习就可以,心里怎么想无所谓

真相:心态和情绪对于学习效果有决定性意义。如果情绪上厌恶学习、心态上抵触学习,可能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结果。

梁启超在船上就学会了日语,而这么多人学了十年英语还说不利索,真的只是天赋差别吗?

一个人真的想学会一门学问,一个人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谁学得好,谁进步快,这不是显而易见么?

学习的动机如何找寻呢?很多人觉得,现在学习,以后就能赚钱,这就是学习动机,但其实不靠谱得很。

真正让一个人赚钱的,也就是一门学科的某一项技能而已,那么其它技能、其它学科还有没有动力去学习了?

诚然,不学那些学科,学历拿不到,也就没有赚钱的敲门砖,但是学历本质上是什么呢?本质上是成绩排名的具象化,说到底,还是要把别人挤下去

而如果学习动机只是想把别人挤下去,心态很容易失衡,情绪很容易崩溃。很多人学习成绩倒退,正是源于此。

尤其是年轻人,血气方刚,思绪敏感,心态往往不容易调节

误区三:复习资料翻烂了,教科书还是崭新

真相:教科书是一门学科知识的浓缩和考试的根据。如果忽略了教科书,考试时候可能会看到很多完全没见过的知识点。

各种教辅书、复习资料,是根据往年的试题编写的,而试题是参考教科书编写的,这其中关系,还不清楚吗?

过去的常考点,的确以后大概率也会考,冷门的考点,以后考的可能性确实也不大,但是万一考到了,对于每个人都是百分之百

用做题的方法学知识,知识将是不系统的,一旦题目变了样子,知识盲区就会暴露出来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进行题海战术的同时,一定要抽点时间看看教科书,切勿舍本逐末。

教科书讲述知识来龙去脉,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不是一般教辅资料比得上的

误区四:上课不听讲,下课勤用功

真相:上课听讲效率往往高于课下自学。这并不是因为老师讲的有多好,而是在于听课时的丰富画面,有利于增进人的记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中学老师都是千锤百炼的,毕生职业便是帮助学生应对考试,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该怎么讲,总归是更专业。

退一万步讲,即便老师讲的一般,老师授课时留在大脑中的画面信号,也更有利于记忆,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自学其实是一项非常高级的技能,确实有人自学效果更好,因为课堂节奏太快或者太慢了,但是选择自学,还是要慎之又慎

有些学生特别喜欢预习,以至于上课重复听那些东西感觉没意思,听不进去,影响了上课效率,这就很可能得不偿失了。

课堂教学是无数理论和实践筛选出来的方式,相对来说是更高效的

误区五:看了答案解析等于解出了题

真相:不做题,无法训练对应的大脑神经元连接。事实上,知道一道题目怎么做,和解出一道题目,是完全不同的事,而后者才是更重要的。

有句话叫作,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看懂了答案解析,只是获取了一种解题的知识,是一种记忆。

而解出一道不会的题目,锻炼的是大脑思维能力,促使大脑生成新的神经元连接方式,这种连接方式有助于解题,特别是解没见过的题目

如果只是记住一些题目怎么做,却不去攻坚不会的题目,考试时候一旦遇到新题目,很容易就蒙圈了

事实上,如果不能应用一门学科的知识,去解开未知的现象,那么根本不算是学会了这门学科。

学问的一半在书中的知识体系,而另一半则是大脑中蕴藏着的应用能力,两者兼具,才算是学会了。

如今是信息爆炸时代,知识都是免费的。人与人之间的学问差距,不就在于如何理解和应用吗?

如果死记硬背,即使中学蒙混过关,大学也会原形毕露,到时候再改,可能就晚了

误区六:作文和阅读理解不用专门学习

真相:文章的学问才是大学问。理解文章和写作文章,值得毕生钻研,说话写字和应用语言压根是两码事。

无论是语文还是英语考试,文章的理解和写作都占有最大分数,在整个考试中,分数占比甚至能超过数理化的某一本教材

可讽刺的是,少见有人勤于练习文章,最多也就是背诵几个模板,全靠临场发挥,倒是一分二分的小题目,没完没了地练习。

很多人可能觉得,只要会说普通话,背过了英语单词词组,就能够理解和写作文章,这是一种谬论,须知买菜和炒菜是完全两码事

固然,文章之学难以像一些知识点和理科题目一样可以快速提分,但是只要持之以恒,总会看到效果,这会带来相当大的分数优势

而且,对于人生而言,很多学科可能以后压根用不上,但是语言的应用,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素质

语言的表达,是毕生都要用到的技能,相信大家都有感触

误区七: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给一个就够了

真相:学习的激励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如何激励学习,是教育学者毕生研究的问题,如果激励不当,反而适得其反。

首先,言而无信,许诺过的不予实现,是大错特错。这种低级错误,相信大部分家长都不会去犯。

再者,学生如果学习好,只给予物质奖励,其实是不妥的,因为学习是相当枯燥的内心折磨,如果没有内心深处的力量,很难熬过这个过程。

当然了,只给予精神奖励,一点物质都没有,也不合适,光说不练假把式,学生又不傻

最重要的是,如果学习没有达成预定目标,该怎么激励呢?

学习好就奖励,学习不好就惩罚,简单的二分法,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合适。因为学生不是动物,不会把人生意义绑定在学习上。

当然了,如果学生真的把人生意义绑定在学习上,也绝不是件好事。

学习是一条漫长的逆人性的道路,肤浅的激励支撑不了太久

误区八:多做一种类型的题,就能应对这种类型的题

真相:如果不补充知识体系,单纯做题,事倍功半。只用做题来应对做题,就像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试想,如果一个足球运动员,不练跑步、不练带球、不练射门,每天只去踢球,能踢得好吗?

前文说过,学问的一半在于书中的知识体系,一半在于大脑中的应用能力,不可偏废

一道题不擅长,就总是做这种题,却不去补充相关知识体系,这是急功近利之举。一旦题目变了样,又不会了,反而挫伤了学习积极性

足球运动员有着复杂的训练体系,不是只踢球那么简单,学习也是一样

误区九:除了学习类的书,其它的不用看

真相:博文广识,有利于在学习时降维打击。更丰富更深层的分析框架,有助于理解较为浅层的知识。

很多人可能有这种感觉,上了大学之后,回头再看中学这些知识,或者上了高中之后,回头再看初中这些知识,感觉很简单

这是因为,当一个人学习了更高级的知识体系,对于低级知识体系便有一种俯视感,有助于增强学习的信心和效率。

当然,刻意提前学习,是没有必要的,可能导致揠苗助长。但是,多看看书籍、纪录片、新闻,丰富学生的思维框架,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

更重要的是,最青春的年纪,视野始终被困在教材和试卷里,真的有助于一生的发展吗?

课业负担下,学生很难行万里路,那么至少心灵要走出狭窄的视野

误区十:理科当文科学,文科当理科学

真相:理科和文科的逻辑截然不同,不能轻易混用。诚然,学科交叉现在比较时髦,但是对于初学者,还是应该遵循学科本来的逻辑。

很多人学习理科的时候,死记硬背,试图通过背诵和记忆来解决逻辑思维问题,把公式、定律当古诗词那么学,这会导致只会做旧题、不会做新题

很多人学习文科的时候,又总是想套用公式,以弥补人文理解之不足,可事实上,强行用理科逻辑去推理文科的东西,可能会越走越偏。

在初学阶段就乱用学科交叉、混用学科逻辑,往往是自取烦恼

祝所有学子金榜题名、鹏程万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1月20日 上午9:18
下一篇 2023年1月20日 上午10: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