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家长帮(家长建议高中生)
我知道很多上海的小学生家长很喜欢看各种高中排名,因为在吃瓜的同时,会有一种错觉——魔都溜溜的市重点购,任我溜溜地挑选购。而初中生家长看到这些高中排名,可能是直的在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将来能否去一个心仪的高中。初中家长,尤其是初二以后的家长,应该说基本是半认命了。虽然内心里偶尔会翻起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中考超常发挥呀,白招考正好遇到自己做过的题目呀,………下省略三干字),但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大脑深处理性思考的细胞会告诉你,实际上也就差不多这个水平的高中了。
高中孩子学习到了关键期,高中的学习节奏与初中时完全不同,父母如何帮到高中孩子提升学习成绩,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在讲如何用逆推思维分解学习目标,提升学习效率,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中就有详解的讲解。
我不希望这篇文用来打水战,但是会让你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初升高择校这个问题。是不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升学率最高的学校呢(大部分家长认为如此)。
首先,市面上很多高中排名本身就是错误的
具体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拿到的数据,我猜想大头都是根据外面的强基和综评等公开内容做的。实际上高考比较复杂,除了强基综评,还有提前批和晋通批等情况。举个例子,某排名认为复交的档次是6.0。把上中的中位数定位成5.7。就意味着上中的中位数的孩子离复交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实际上显然不是这样,上中380人左右基本清北复交的人数都在220-250之间(如果算上南京大学、浙大、中科大以及港大港中文港科大,那么实际上人数基本要在240-270之间)。
很多高中互相之间,综评人数不等于最终总人数。综评A>B,但是实际上高考平均分或者一本率B>A的例子并不少见。
下面就分几个侧面来说一下初升高从哪些方面来选择,也变相说明很多排名真的意义不大。
1.高中不是义务教育,所以有分班
这个很容易理解,假设高中分成ABCD档次,那么A档次平行班肯定低于B档次好班,B档次平行班则是低于C档次好班。这个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就拿徐汇区为例,市二中学好班强于位育平行班,位育好班强于南模平行班班。当然南模好班低于上中平行班。不是因为南模太弱,而是因为上中太强了。四校其他三家的任何一家的平行班放到徐汇区来都会低于南模的最好的班级。
而这个时候就比较棘手了,有的学校的好班基本预录取自招的娃就定得差不多了,所以你裸考,概率就很低。也有的学校相反,预录取也几乎不承诺,一定要等裸考生上岸后一起参加分班考。 当然介于两者中间的也有,好班名额定一半给自招学生,剩下一半一起分班考。这就需要家长去好好了解你们心仪的高中的情况,取决于你们是预录取是否去下个档次的高中,以及裸考志愿如何填写。
假设你是裸考,面对ABC三个学校,你填志愿肯定要去填类似B学校的那种更好,即使这ABC三校的档次差不多,你进入B之后拿到更好教育资源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
2.升学率其实意义不大。
因为自己娃高三了,看到很多过来人。对于高中的升学率本身来说,意义不大。除非你孩子是前10%甚至前5%独孤求败,某种程度来说你的娃屈就了,应该去更好的地方。或者你的娃在倒数10%或倒数15%的列表里面,这个说明你的娃高攀了,应该去更低一个档次的高中去。
因为最终大家都发现,你在甲乙丙三个档次的学校里面,年级名次分别是30%、50%、70%看起来差别挺大的,实际上到最后高考成绩相差无几,这种例子太多。中考因为偶然性或者预录取的时候想提前上岸去了低一级的学校,最后和初中类似同学比起来,高考成绩基本脚碰脚。原因是无论你是30%还是50%或者70%,你都有大量的进步空间。类似于姚明在层高3.3米、3.5米、3.7米的房间里,其实生活质量没啥区别。虽然看起来在层高3.7米的房子里看起来舒服点,其实最后的结果并无不同。因为任何个高中里面,都是经过选拔的,大家水平都差不多(新中考后,市重点高中的底部生源可能会有些问题,一个年级估计要有20%左右是高中不想要的,哈哈。但是前80%肯定还是水平比较接近的。区重点没有名额分配,所以大家的水平一定是类似的)。你想从30%的分位进步到前10%甚至前5%实际上很难。
目测了很多高考分数,基本来看,都是3年高中平均名次的-30到+20之间,很少有跳出这个圈子的,看来有50分的弹性,但是这和你考试的状态和运气有关系,和你偶尔一次年级名次差或很好没关系。某个极端的例子,华育某两个学生,初中年级名次类似。只是男生文科更差一点,女生更加均衡一点(也就是说文科稍强,但是理科较弱),最后女生裸考进了上中,男生自招去了一个很弱的八大。3年后高考两个人的分数竟然完全一样——虽然过程曲折离奇,不能对外人道也,但是结果竟然如此惊人。
客观来看(我们一起一个群泡了3年),女生应该要略高一点(比如高5分左右),但是造物主就是如此神奇,最终完全一样——-因为女生的运气差了一些,被摆了一道(至于为啥被摆了一道,原因不方便表)。
3. 实际上高中不仅仅是升学率,其他方面有时候更重要。
然而这恰恰是某些家长忽略的地方。对于顶尖牛蛙其实选项就那么都多。无非是华二基科班还是上中三大班的问题。但是对于普娃,即使四校级别的普娃,选择性都非常多,需要家长好好用心思考。
鸡血学校还是鸡汤学校?
其他方面我先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喜欢鸡血学校还是鸡汤学校?可能家长大部分是爱好鸡血学校的以为交给学校自己就可以躺平了。其实错误不小。鸡血学校为了保证饱和式攻击,所以孩子的负担一定是有部分为无用功,不同的孩子受损不同。鸡汤式学校看起来比较温吞水,校长、老师都不急,但是你发现孩子们好像很开心,也愿意主动学习。
这里就有点类似上海和某些其他城市。上海是外松内紧,也不要全程闭环十七轮核酸,外地来上海也不需要核酸报告和疫苗证书。有些外地城市鸡血得不得了–如果你只看这个过程,你会觉得你更喜欢住在这些外地城市,他们那边更负责。所以就不要像二极管一样,非黑即白,鸡血一定好,鸡汤一定不灵。
有些孩子真的适合去鸡血学校,但是同样很多孩子其实也适合去鸡汤学校。我曾经在一个全国性的清北自招群里面。里面一个河北家长就在吐槽(非衡水,号称自己比衡水更衡水),孩子在学校内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一个月放假一天回家拿衣服什么的。就连整理错题本都没时间,完全是填鸭式的——我知道很多上海家长可能挺羡慕的,哈哈,家长毛事情都没有。实际上冷暖自知。所以在选择高中的时候,那些细微升学率的差别不要当成你的主要考核依据,反而是学校风格更能让你未来的3年时光是如鱼得水还是度日如年(高中生抑郁症比例其实很高的)。
我怕误会,我再次强调一下,我不是说鸡汤学校就一定好,而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鸡血和鸡汤是二极管两端,传统教育非黑即白,实际上哪里来绝对的0和1呢,是吧,就连他们同志圈子都还有0.5的说法。上海市是个非常棒的城市,中国第一我觉得都可以不客气地说。学校也是多元化的,是0.35还是0.7要靠你自己去做调研,同事、论坛、同学,总归人托人找几个在读的家长甚至高中生都不难(能找到老师更好),请人吃顿饭,送个小礼品,做个基本的访谈,不难了解。这些都是我们家长要去做的事情。初升高了,家长不要再去执着于给孩子辅导功课了,反而是这些东西是需要家长做的–家长这时候就应该是勤务兵(买汰烧)和信息管理员 (情报啥的)。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更小的事情实际上也能比升学率是2.3还是2.7更能决定你的孩子的三年高中的过程是否幸福和结果是否圆满。比如学校有住宿吗?强制住宿吗?有晚自习吗?快慢班是否有淘汰制?
文章就不再展开了。只是告诉大家,我说的这些,一群大学家长和高三家长都表示赞同。实际上经历过高中3年的学习和生活都知道这些东西,只是很多人不擅长表达和总结。套用群内一位妈妈的话说,看着女儿初中积雪四年跟得很累,但是高中到了现在的学校(全市中等),每天女儿哼着小曲走着去上学,孩子主动要求补课和刷题,真的全家的心情不要太好。
好了,祝大家初升高择校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