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进入高中,家长就开始纠结给孩子选择哪所方式就读,是住宿还是走读,这要根据家里的状况和孩子个人的选择。
高中孩子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很多父母会担心孩子学会抽烟喝酒,孩子早恋,纹身,打架等不良行为,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在讲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的直播课,有详细讲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勤俭与孝善。
但是有时计划不如变化快,随着学习环境情况的变化,孩子也会发生变化,家长只能跟着孩子的脚步走,尊重孩子的选择。
进入高中的住宿方式
我家大宝今年上高三,这三年的住宿方式经历了好几种,从高一的住校到高二半学期的走读,再到高三的住校,但是中午在学校附近的公寓吃,最近几天又变换成走读,在学校附近的学生公寓住宿。
目前孩子还比较享受这种方式,可以晚上多学一会儿,也能和我多交流沟通思想,晚上阿姨还给准备好牛奶和水果,环境安静,有着不错的学习氛围。
高三为什么选择走读
高一高二住校,一到高三孩子转成走读的增多,因为高三孩子普遍学习压力大,自身又特别想提高成绩,而住校到点就要按时熄灯,满足不了孩子想加班学习的愿望。
其实我个人觉得保证在学校学习时间就够了,没有必要晚上熬夜学习,不然睡眠不足,影响第二天的上课效率;如果碰上特殊情况,需要挑灯夜读,那么走读还是很方便的。
高三孩子需要学习和个人情感思想的双层满足,渴望家庭给予的温暖,如果孩子有这个意愿,办理走读也是可以的,让孩子的心理和身体都在舒适的状态。
孩子是选择走读还是住宿,因人而异,无论哪种方式,都有成绩优秀和落后的学生,对于自律性强,有学习方法的同学,住校和走读这两种方式都不是问题。
孩子一进入高中,家长的弦就开始绷紧了,高中三年生活影响未来三十年,陪好孩子的高中三年,保持孩子愉快的学习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心情好一切安好。
如何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
1、少谈学习
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在高中阶段,不同于小学和初中阶段,孩子的思想日渐成熟,家长也要跟着转变。
孩子有自己的一套专属学习方法,对学习有着清晰的规划和目标,回到家不想听家长的“唠叨”,实际上家长说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不如不说。
刘称莲老师认为“学习”在学校里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就已经足够。孩子回到家,可以和孩子讨论新闻时事,展开辩论,这其实是另外一种“学习”,但是孩子喜欢这种形式。
这对提高孩子的语文和政治成绩也是有帮助的,因为很有可能会出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和孩子一起看看励志视频和美文,这比父母自己唠叨要有效果和说服力,也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2、如何对待弱势科目
对于孩子的偏科现象不要过度纠结,学霸也会有一门科目偏弱,但不影响他们的总成绩,优势强的那科会弥补弱科,如果在考场上能够理想发挥,是一种完美。
家长不过度强化孩子的弱势科目,鼓励孩子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询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比如请辅导老师,还是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遵循孩子的意愿。
我家大宝在总结自己如何学习弱势的科目时谈到,对弱科逐个进行重点突破。一百分满分的话,先把科目提到八十分的平均水平,在没有太大漏洞的情况下想着去拔尖,让它们成为优势科目。
这样就实现了从某些科目拉后腿到整体稳定,最后形成稳中向好、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前进态势。
3、父母做好托举
高中孩子还处在青春期,有着这个年龄特有的冲动和青春朝气,也会时不时地和父母发生冲突,让父母头大,是常见现象。
如果战争不断,孩子心情不好,势必会影响学习成绩。这个时候父母需要把姿态放低,顺着孩子点儿,多忍耐,为孩子的进步成长做好托举。
刘称莲老师的女儿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两所名校同时录取,即使是顶尖学霸,刘老师也谈到:女儿上高中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变得越发“另类”且更加不听话了。
刘老师采取的做法是尊重孩子正常的成长变化,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关键的一点是,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让孩子成长为一个乐观自信且有责任心的人。
孩子高中三年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需要见招拆招,想要了解更多的方法,科学高效地陪伴孩子,推荐刘称莲老师的这本《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帮助家长陪伴孩子顺利度过高中三年。
这本书也是我常用的枕边书,孩子上初中时就买了,时常翻看,能解决不少实际问题,消除心中的迷茫,坚定自己的想法,是个定盘星。
比如大家都说不要孩子看手机,刘称莲老师认为不要谈“网”色变,没有限制过女儿上网,只是借口书房太暗把电脑从书房搬到了客厅,是为了警示孩子不要浏览一些不必要的信息和没有限制的聊天。
还有一些教育理念,刘老师都很有见地,有借鉴指导意义。比如要不要上培训班的问题,如何正确解决孩子的“偏科”,“恋爱不是洪水猛兽”,与老师沟通的技巧等等,都能找到似曾相识的点,为家长拨开迷雾,读起来倍感亲切。
脉络清晰,面面俱到,本书分为学习篇、心理篇、交往篇、生活篇、备考篇,孩子在高中勤奋苦读,家长也要不断地学习,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
学习篇,做孩子登顶阶段的得力助手
心理篇,做孩子心灵花园的好园丁
交往篇,给孩子上好“情商教育”这堂课
生活篇,做孩子走向独立的教练员
备考篇,和孩子一起进入冲刺阶段